top of page

地緣科技下台日科技產業的挑戰

李世暉

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教授

臺日科技合作推動辦公室主任


「地緣科技」(Geo-science and technology)結合「地緣經濟」與「科技霸權」意涵,是一個解讀當代國境政治經濟學的新概念。科


技霸權理論主張,科技發展是影響國家互動、領土空間定義,以及國力基準衡量的關鍵變數。而在地緣經濟的基礎上,科技所延伸出的發展、管理戰略,即為地緣科技。


地緣科技之所以成為當代國際關係的重要分析概念,主要是與2018年爆發的美中貿易戰,以及隨之而來的「科技冷戰」(Tech Cold War)思維。美中貿易戰的重點之一,就是兩個大國相互爭奪AI、5G等未來科技模式、架構與議程的定義權與控制權。


大家耳熟能詳的「冷戰」是指,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進行長達半世紀的政治、經濟及軍事對抗。其主要的特色是:美國及其盟友,透過核子武器的威嚇,共同對抗「共產主義」(Communism)。對照過去的傳統冷戰體制,目前快速升高的科技冷戰,其主要特色則是:美國及其盟友,透過對新科技的掌控,共同對抗「中國主義」(Chinaism)(參考表1)。此一科技冷戰的發展,不僅決定了美國與中國的未來,也決定21世紀世界的走向。


表1 美國的冷戰與科技冷戰思維比較

在地緣科技的背景,以及日美同盟、台美緊密合作的基礎上,日本與台灣的科技產業發展,既考量國家競爭力,也思考科技對國家安全的影響。舉例而言,美國與日本主導的F-35戰鬥機採用的可編程晶片,是此款次世代戰鬥機的關鍵零組件。此一晶片由矽谷廠商賽靈思(Xilinx)設計,並由台灣代工製造。另一方面,自1980年代之後,半導體在先進武器中重要性日增;而5G行動通訊的無線基頻處理器,也需要商用半導體的支援。


以目前最受矚目的半導體產業為例。日本與台灣在美國的半導體晶片供應鏈上,長期扮演重要的角色。台日生產的商用晶片,不僅可以應用在一般的飛機、衛星與行動通訊上,也可應用到無人機、導彈、軍艦與戰鬥機上。在與中國競爭的過程中,美國國防部經不起晶片供貨遭切斷的風險。如何確保關鍵元件與軟體供應鏈,成為美國與夥伴國家之間的「重大」議題。換言之,台灣與日本的科技產業發展,同時具有推動經濟發展、增進生活品質等國內面向,以及因應全球課題、提升國家競爭力與確保國家安全等國際面向。


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則是AI科技。從美中貿易戰中的「華為事件」來看,未來以5G、AI為核心的產業領域,必然直接涉及國家安全而形成兩種市場規格:中國規格與歐美日規格。而在未來產業的生產製造上,在安全保障的思維下,也會出現兩種互不相容的供應鏈。在複雜的兩岸政經環境下,台灣也勢必面臨供應鏈選邊站的情況。


在美中貿易戰的過程與「華為事件」的背景下,日本AI產業發展的政策思維,既是國家安全領域的重要事項,也是開創未來產業火車頭的關鍵領域。為了因應AI社會的到來,日本內閣府於2018年5月成立「以人為本的AI社會原則研討會議」,強調AI科技的運用須秉持「以人為本」之原則。日本並運用其外交影響力,與歐盟共同在OECD通過「尊重民主主義價值觀的AI運用」原則。而台灣科技部也在2019年公布AI科研發展指引,強調以人為本的重要。


  在地緣科技的思維下,日本與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發展,經常提升至科技安全與國家安全層面的上位議題。而「以人為本」原則,更可視為一種針對中國AI政策與BAT(百度、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)大數據運用的對抗思維。在可預見的未來,日本與台灣將有更強大的動機,在科技政策領域進行對話,進而在科技產業領域中共同建立新的合作關係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