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台灣走向非核:是階段性收束,還是戰略誤判?

  • 作家相片: 冠學 陳
    冠學 陳
  • 10月27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作者:林睿斌 BEN RASK(此文章為人工智慧翻譯,原文請參照英文版)


ree

台灣境內發電廠(圖片來源:台灣電力公司)


全球逾 40 個國家決定加碼投入新一波核能技術,這一趨勢在「零碳、效率更高」的承諾驅動下快速成形。與此同時,台灣於 2025 年 5 月 17 日關閉最後一座運轉中的反應爐,宣告達成民進黨在 2016 年提出的「非核家園」目標。這是否意味著台灣能源部門在倒退、走錯方向?未必。


台灣的核能爭論高度對立且政治化。民進黨以安全風險、廢料儲存與民意反對為由,優先投資再生能源與天然氣而非核能。賴清德總統表示,若上述疑慮獲得妥善解決,他願意支持核能,但立法院相關法案仍陷入僵局。主張發展核能者則認為,核能可替代化石燃料、降低對外依賴——台灣能源供應有 98% 仰賴進口。隨著全球 AI 需求飆升,半導體產業更需強韌的能源體系支撐。除了易受全球供應衝擊之外,在中國持續加大灰色地帶行動之下,能源依賴也衍生國安隱憂。若發生衝突,安全分析人士擔心中共可能以封鎖進口為手段,在危機期間切斷台灣電力。依能源局資料,台灣在緊急情況下的天然氣儲量僅可支撐 11 天。


也有人從環境角度提出警示:若核能退場被化石燃料填補,碳排放恐怕上升。民進黨長期主張以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,但質疑者不確定台灣是否具備足夠土地與儲能能力。進度亦顯遲滯——經濟部已將 2025 年再生能源占比目標由 20% 下修至 15%。國立清華大學研究者指出,在再生能源推進受阻下,化石燃料往往成為核能減量後僅存的替代選項。當然,核能本身也有獨特挑戰。台灣位處地震帶,2024 年花蓮發生規模 7.4 的強震即是一例。日本福島事故——史上最嚴重的核災之一——正是因地震與隨後的海嘯使冷卻系統失效所致。核能反對者因此擔心,若台灣擴大核電規模,類似災難可能重演。


自 2011 年事故以來,新技術已降低此類風險。《國際核能工程》(Nuclear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)雜誌報導,小型模組化反應爐(SMR)採用「浮式抗震隔離系統」(FSIS),利用空氣腔室與孔口來阻尼地震應力;在縮尺模型模擬中,FSIS 能承受相當於 2011 年日本東北大地震的地震波。SMR 並採被動式冷卻系統,不需外部電力即可為爐心散熱,降低停電情境下爐心熔毀風險。日本近年重新擴大核能的政策走向,也被視為對核安風險控管的信心回升。儘管前景可期,SMR 仍屬起步階段:目前全球僅有兩座投入商轉,但已有超過 18 個國家、80 種以上設計在開發中。


問題在於:台灣是否有條件導入這些尖端技術?答案仍待觀察,但探索已展開。國家原子能研究院(NARI)上個月啟動一項為期四年的研究計畫,旨在為 SMR 發展提供政策指引,編列逾新台幣 1 億元(約 330 萬美元)預算。隨著電廠陸續除役,國內核能專業人才流失或外移,NARI 盼透過海外研究與延攬專家來台,培育與凝聚能量,並設定於 2030 年啟動 SMR 開發的積極時程。


即便安全技術持續突破,放射性廢料仍是台灣核能面臨的重大未解難題。短期內,多數乏燃料仍採廠內儲存;長期處置選項稀缺,主因之一是缺乏高階核廢料的完備法規。核二(國聖)電廠更因儲存空間不足在 2021 年提早五個月停機。歷來的治理爭議——例如未獲當地原住民族同意,卻將核廢置於蘭嶼——削弱了社會對擴充儲放設施的支持。2018 年公投中,59% 的選民支持「2025 年後維持核電」,但 2021 年僅有 41% 支持「恢復核四(龍門)施工」,顯示社會對核能的信任正在流失。與擁核人士的期待相反,SMR 也未必是廢料問題的萬靈丹——史丹佛大學與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研究者在 2022 年指出,受限於新型燃料與較高的中子洩漏傾向,SMR 可能反而產生更多核廢。


即使台灣核能產業能找出廢料終局處置方案,仍將面對法規門檻。新反應爐許可審查程序繁複,再加上冗長的興建期,使核能絕非解決能源挑戰的短期方案;若今日投資核電,可能需數十年後才能見到效益。


在承諾推進核能之前,台灣應優先把資源投入更完善的廢料處置策略,例如持續支持國家原子能研究院的相關研究。芬蘭、韓國、日本在核廢管理體系與設施上的進展顯示,改善並非不可能;只要政府能提出健全而有效的策略,社會輿論或可逐步回流、重新支持核能。


核能確實大有可為,但其缺點能否被妥善解決,終究取決於政府政策抉擇與技術演進的方向。



(本平台刊載之投書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台灣世代智庫立場無涉。)

 
 
 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